国土资源部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到1.41亩,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我国自2000年起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自然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以上海为例,本市经营性墓地还有约2000亩,而每年死亡人口约11万,按照现在每年100亩的殡葬用地使用速度计算,只够再维持20年。
从“葬”的形式上来看,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国完成从土葬到火葬的殡葬形式转变,使得殡葬占地面积从原有土葬的人均6平方米左右一下缩小,目前有的节地生态葬面积还不足0.1平方米。
为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推进移风易俗,推行骨灰处理多样化、生态化 ,如东县将于4月2日举行首次骨灰撒海活动。
据悉,目前如东县已有两位逝者家属提出申请,另有六位家属正在考虑之中。
据县民政局介绍,如东县首次骨灰撒海地点为洋口闸外海,群众可以到常住镇区民政办或县民政局社会事务科咨询报名,截止时间为本月31日12时。报名时需提供本人身份证及户口本;已故亲属的户籍注销证明或遗体(骸)火化证明;申请人与已故亲属的身份关系证明;申请人银行卡或存执复印件。
据悉,对选择骨灰撒海撒江和可降解丧葬的,也就是无具体墓穴、不留碑牌、不占用土地的花丛葬、树葬等,每具骨灰分别补助3000元和2000元。
目前,政府采取各类费用减免和补贴政策,大力提倡节地环保葬式;而在民间的另一面,人们为已故亲人送葬时,往往还会沿袭传统的殡葬习俗。这是因为不少子女认为,一穴陋墓尚不足以报答养育之恩,唯有大与奢华方能体现出孝心。
说起来,真正的问题其实并不是“死不起”,而是很多人嫌“薄葬”是“便宜死”。节地葬之所以很多人还没能接受,是在“厚葬”与“孝心”之间,错误划上的一个等号。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其实是厚养薄葬。清朝孝子赵文炳,照顾母亲竭心尽力。母亲病卧不起,赵文炳每次煎药必亲口尝试,太热怕烫到母亲,太凉怕药效不济。母亲去世后,由于家境贫寒无力厚葬,便在坟前盖茅草屋守孝整整3年,每日用新土封坟,烧香祈祷。村民皆为之感动,其母之坟后被称为“孝子坟”。
正可谓薄葬未必非孝子,厚葬未必真孝子。孝心的丈量方式从来不由一方墓、一块碑的大小而定。孝敬之情体现在逝者生时,体现在日常最点滴、最细微之处。
既然墓的大小与孝心并无必然联系,为何还是有人割舍不下对“方寸”的追求?求“大”的背后可能还暗藏着这样一种心理:我若不厚葬,他人会认为我不孝。
这种心态可以理解,但也大无必要。孝或不孝,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并不由局外人来评判。倘若在其生时未能好好尽孝,待斯人故去,入住再大的墓、立再耀眼的碑也都只是些“面子工程”,赚来的或许是别人的赞许,丢失的却是最朴素的情理。来源:今日如东
对于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