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一大早,卡塔尔籍全球最大的LNG运输船舶“ZARGA”号卸载完11.5万吨LNG后驶离洋口港区。今年以来,南通港接卸LNG超过680万吨。
与此同时,通海现代化集装箱港区一期工程竣工投产后连创佳绩,使得全港连续4个月集装箱吞吐量超11万标箱,前11个月同口径相比增长超过20%。前11个月,南通港完成货物吞吐量2.42亿吨,全年突破2.5亿吨的目标已成定局。
从张謇时代起,南通思想解放的浪潮就像滚滚东流的长江一样奔流不息。作为对外开放的门户,南通港为思想解放提供了遐想的空间,从而造就了这座濒江临海的港口城市。1904年诞生的南通港,从张謇实业救国的梦想中走来,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奋楫争先、弄潮江海。
40年来,南通港由一个内河小港逐渐发展壮大为蜚声海内的江海组合大港,货物吞吐量从1978年的306.5万吨增长到2017年2.36亿吨,约增长76倍;集装箱业务从无到有,2017年突破100万标箱大关。
率先起步助推开放
1976年,十年浩劫的余波还未平息,南通港已经开始孕育一场“撑杆跳”,成立建港指挥部,在狼山脚下的十万步荡开始了吹填围垦。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给南通港注入一江春水。
1980年3月,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的时候,长江沿线第一个万吨级码头诞生了。1982年11月,南通港获准对外籍船舶开放,当年港口吞吐量突破500万吨。次年5月24日,南通港迎来首艘外轮“格陵兰海”号远洋海轮。1984年4月,南通因此被列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的沿海14个港口城市之一,当年即在长江沿线率先开展集装箱业务,次年港口吞吐量突破1000万吨;同年12月,国务院批准在南通设立沿江港布局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986年1月,南通港高速客轮公司成立,经营南通到上海的客运航线,当年客运量突破300万人次。
提升功能扩大开放
为更好地服务长江中上游对外开放,处于江海之喉的南通港口人敏锐捕捉到这份历史责任,于1989年11月启动狼山港二期工程建设,建设国家布局的大宗散货江海转运重要基地。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谈话犹如一声春雷响彻神州大地,给南通港注入巨大活力,狼山港二期工程建设高歌猛进。
当年8月,配备当时国内最先进的散货装卸系统的狼山港二期工程散货泊位重载试车成功,次年10月狼山港二期工程通过交通部竣工验收。1998年1月,狼山港区二期集装箱、多用途泊位通过验收,南通港诞生长江上第一座5万吨级码头,当年全港货物吞吐量突破2000万吨级。南通港由此踏上中兴之路,逐渐发展成为长江流域内外贸货物中转基地,货物吞吐量中的70%为长江中上游转运。
江海联动全面开放
南通港为走出国门,于2000年8月正式加入国际港口协会,次年5月派代表团赴加拿大参加国际港口协会年会,直接参与国际港口事务,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打下港口基础。
新世纪以来,南通港以体制改革为突破,于2002年8月在全国率先进行双重领导港口下放地方的港口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企分开,历经百年风雨的南通港再次焕发青春与活力,次年吞吐量突破5000万吨级。在江苏沿江开发战略部署下,南通港提出江海联动发展战略,气势如虹地开发建设江海组合大港。
2004年9月,值南通港建港100周年之际,狼山港三期工程散货泊位竣工投产。2006年,南通港货物吞吐量突破亿吨,位列全国沿海十大港口。2007年9月,国家交通“十五”重点工程狼山港三期工程10万吨级散货泊位通过交通部竣工验收,长江沿线诞生第一座10万吨级码头。与此同时,如皋港区和沿海洋口港区、吕四港区建设加速,实现对外开放。
江海联动使南通港形成“一体两翼”发展格局,由“江河时代”迈入“江海时代”,结束了南通有海无深水海港的历史。如今,在港口的支撑下,拥有6个国家级开发开放平台的南通已经成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一方热土。
打造“江苏新出海通道”
南通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支点。习近平总书记倡议共建“一带一路”,为21世纪人类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宽广路径,开辟了中国与世界各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前景。
目前,南通港共建成各类码头泊位289个,其中10万吨级以上泊位29个,与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通航。同时,临港产业成为南通港的半壁江山,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集聚发展,海工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二,海工装备占全国市场的三分之一,是国家重点建设的现代化大型船舶海工生产基地。依托港口,江海前沿区域创造了全市80%左右的GDP、70%以上的规模工业产值。今年6月30日,南通市与中远海运联袂打造的通海现代化集装箱港区一期工程开港,未来将成为沿江集装箱运输内贸枢纽中心、近洋集散中心、远洋分拨中心。
要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南通首先突出大格局,按照“以我为主、自主规划”原则,在长三角乃至全国、全球大视野下,按国际一流标准建设空铁、江海联运港口、互联网三大枢纽;其次,突出集成化,通过技术运用、制度创新、基础设施完善,特别是加强物联网、大数据、遥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渗透应用,促进三大枢纽优势互补、互通互融,实现“1+1+1>3”的效果。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且仅代表原作者观点,转载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便于学习与交流,如无意中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司联系予以删除。
最后于 2019-1-5
被一号编辑编辑
,原因: